2021年,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首要任務。科技創新,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再到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亮相的「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和政府工作報告,都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
規劃綱要(草案)部署了「十四五」期間四個方面重要內容: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政府工作報告則部署了2021年科技創新的重點工作。兩者都指向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任務。
2021年,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首要任務。「十四五」期間,規劃綱要(草案)從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四個方面作出部署,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關鍵詞1:國家實驗室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將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期間,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
科技部自2000年開始試點國家實驗室,但很多實驗室長期處於籌建階段,直到2020年我國成功組建首批國家實驗室。
國家實驗室對於國家和所在地區的創新發展都有重大意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雲建議,支持推進武漢打造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國家實驗室和更多的創新基地。
丁烈雲說,像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為光谷的建設作了巨大的貢獻,今後光谷要發展為世界光谷,這就需要強大的創新基地做支撐,要把光電研究中心建設為國家實驗室,支撐世界光谷的建設。
關鍵詞2:創新基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要完善科技項目和創新基地佈局。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十四五」期間更具體體系包括:優化提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支持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
科技部近日啓動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創新中心分為綜合類和領域類,綜合類創新中心聚焦區域重大需求或參與國際競爭的領域,領域類創新中心梳理出「卡脖子」和「長板」技術,提出明確的技術創新目標和攻關任務。
專家認為,完善創新基地佈局的同時,還需要推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推動投入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
關鍵詞3:核心技術攻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要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深入謀劃推進 「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
這就是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規劃綱要(草案)列出了「十四五」期間要開展攻關的更具體領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新發突發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醫藥和醫療設備、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油氣勘探開發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專家認為,這些工程、項目是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集中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特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發展疾病防治攻關等民生科技。
這在規劃綱要(草案)中有所列舉,包括:腦重大疾病機理與干預研究,癌症、重大傳染病、慢性病等臨床醫學與健康等。
關鍵詞4:科技創新中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規劃綱要(草案)給出了具體名單: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認為,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創新資源最豐富的城市(都市圈),對於其他城市來說,科技創新也是它們由「高速發展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渡的關鍵樞紐,對區域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的撬動作用。
全國兩會上,還有其他城市在「覬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比如重慶代表團3月4日舉行全體會議,決定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提交全團建議——支持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關鍵詞5:自主創新示範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帶動作用。
規劃綱要(草案)則指出,具體包括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
此外,「十四五」期間,我國還將適度超前佈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自然科技資源庫、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網)和科學大數據中心,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等。
專家認為,在這些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提高平台資源的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
關鍵詞6:基礎研究投入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
這是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十四五」期間「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的重要舉措。
在2月26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基本上增長了1倍,2019年達到了1336億元,佔全社會研發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預計2020年超過1500億元,「十三五」期間整個增長幅度是2位數,達到16.9%。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要健全穩定支持機制,大幅增加投入。
規劃綱要(草案)給出了「十四五」期間增加投入的多個渠道: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介紹,2020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1504億元,佔R&D的比重為6.16%,而發達國家基礎研究投入佔R&D比重達15%至20%,差距仍然較大。
規劃綱要(草案)還提出,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佈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透露,科技部將根據中央要求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2021—2030)》,對未來十年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作出系統部署和安排。要進一步優化學科佈局和研發佈局,支持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的發展,特別是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關鍵何在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要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十四五」期間,規劃綱要(草案)從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產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三個方面進行部署,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關鍵詞7:領軍企業帶頭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要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期間,要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平台,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共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支持有條件企業聯合轉制科研院所組建行業研究院。鼓勵有條件地方依託產業集群創辦混合所有制產業技術研究院。
專家認為,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目的,在於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關鍵詞8:科技成果轉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要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產權激勵機制。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具體舉措為,「十四五」期間,要推動國家科研平台、科技報告、科研數據進一步向企業開放,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將符合條件的由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推進創新創業機構改革,建設專業化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隊伍。
全國政協委員、無錫市副市長、民盟無錫市委主委高亞光認為,科技成果轉化難是長期以來制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瓶頸。她建議以產權來激勵廣大科研人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為國家深化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積累經驗、探索路徑。
關鍵詞9:創業投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要完善創業投資監管體制和發展政策。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在金融支持創新方面,「十四五」期間將鼓勵金融機構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試點。
在直接融資方面,「十四五」期間將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提升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功能,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更好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作用。
關鍵詞10:企業研發優惠激勵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製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這是「十四五」期間「實施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的「開門炮」。
在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方面,規劃綱要(草案)還提出,拓展優化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和激勵政策。健全鼓勵國有企業研發的考核制度,設立獨立覈算、免於增值保值考核、容錯糾錯的研發準備金制度,確保中央國有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年增長率明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完善激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使科研人員能夠沈下心來致力科學探索,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十四五」期間,規劃綱要(草案)從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激勵人才更好發揮作用、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三個方面進行部署,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關鍵詞11:經費使用自主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將落實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政策。
除此以外,「十四五」期間,規劃綱要(草案)指出,將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提高科研人員收益分享比例。選好用好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賦予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
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是一個經久未解的難題,規劃綱要(草案)給出了未來5年的改革目標: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收益分配機制。
關鍵詞12: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要完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全方位為科研人員鬆綁,拓展科研管理「綠色通道」。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目前,中央和地方都在密集出台政策,以「包幹制」「負面清單」等形式為科研人員鬆綁。成都市今年1月印發《市級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幹+負面清單」制暫行辦法》。「成都最大的亮點在於,對科研經費的使用,完全不設置‘條條框框’,只要不違反‘紅線’規定,科研項目經費的使用,負責人都可以‘說了算’。」成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專家認為,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需要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支持設立博士後創新崗位,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建設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基地和前沿科學中心,完善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等舉措。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將是推廣「揭榜掛帥」等機制、促進科技開放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十四五」期間,規劃綱要(草案)從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體制、積極促進科技開放合作三個方面作出部署,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關鍵詞13:揭榜掛帥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要改革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式,推廣 「揭榜掛帥」等機制。
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研究員季冬曉介紹,揭榜掛帥,就是「把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出榜來,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具有不論資質、不設門檻、選賢舉能、唯求實效的特徵。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期間,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健全獎補結合的資金支持機制。
「十四五」期間,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部署還包括: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制。建立健全科研機構現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業單位試行更靈活的編制、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間創新資源自由有序流動機制。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專家認為,要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強化規劃政策引導和創新環境營造,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干預。整合財政科研投入體制,重點投向戰略性關鍵性領域,改變部門分割、小而散的狀態。
關鍵詞14:科技開放合作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科技開放合作。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具體舉措包括,主動設計和牽頭髮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發揮科學基金獨特作用。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啓動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項目,研究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實施科學家交流計劃。支持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外籍科學家在我國科技學術組織任職。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薛瀾認為,中美兩國應避免陷入針鋒相對的惡性競爭。中國始終要堅持開放,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構建多元開放的科技創新生態,以及多元包容的人文環境。
關鍵詞15:知識產權保護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我國正在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司法、行政執法等多種保護手段都在發力。「十四五」期間,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將加快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擴大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公共服務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