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加快「世界光谷」建設行動計劃的通知

2023年10月14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現將《加快「世界光谷」建設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2023年9月5日

加快「世界光谷」建設行動計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光谷時,充分肯定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要求加強技術研發攻關,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業鏈,為推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湖北工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高水平建設「世界光谷」,打造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前沿陣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勇擔職責使命,把握「世界光谷」建設總體要求

(一)充分認識建設「世界光谷」的重大意義。

建設「世界光谷」是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武漢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有利於推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率先實現突破,提升我國在全球發展大局中的戰略位勢;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內在要求,有利於加快推動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速構築安全可控、「以我為主」的光電子信息產業技術體系,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性發展;是聚力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需求,有利於推動中部地區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國內市場形成良性循環,塑造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是東湖高新區實現突破性發展的必由之路,有利於將東湖高新區建設成為新時代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標桿、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全球創業者嚮往之地,全面增強武漢新城輻射帶動能力,打造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

(二)建設「世界光谷」的基本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武漢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扛起支撐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為核心,以營造企業茁壯成長、要素富集流動、治理先進高效的創新生態為支撐,圍繞科研平台、人才隊伍、領軍企業、科技金融和體制機制實施一批超常規舉措,引領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推進武漢新城建設,成為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主引擎,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荊楚篇章作出光谷貢獻。

(三)建設「世界光谷」的奮鬥目標。

到2025年,「中國光谷」世界影響力初步顯現。光電子信息產業在全國「獨樹一幟」的領先地位和策源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佈局基本形成,成為「世界光谷」建設的先鋒力量和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力爭實現「五個一」目標,即打造1個國家實驗室、開展100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誕生1家千億級科技領軍企業、培育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形成1個萬億產業集群。

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光谷」。引領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全面建成,成為世界創新版圖重要一極、全球光電子信息產業地標和宜居、綠色、智慧、人文的世界知名科技新城,全力打造以光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未來產業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的「世界光谷」。主要體現為:

— — 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實現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新中心等戰略科技平台建制化佈局,建成產教深度融合、科教加速融匯的示範引領區,在量子、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湧現一批全球領先的重大原創技術成果,成為國家擴大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 — 世界一流的人才隊伍。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原始創新能力和戰略眼光的頂尖科學家、領軍企業家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建成國際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樞紐,成為全球創新人才「慕名自來、紛至沓來、近悅遠來」的嚮往之地。

— — 世界一流的領軍企業。集聚一批在國際資源配置中佔主導地位、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具有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以瞪羚、獨角獸、「專精特新」企業為代表的高科技、高成長企業大量湧現,建成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企業成長棲息地之一。

— — 世界一流的科創金融。引領支撐武漢打造全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科技創業和風險投資活躍度居全球前列,形成支持顛覆性創新的長效投入機制和有利於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的低成本、全週期資本聚集效應。

— — 世界一流的體制機制。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全面打通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到產業創新的鏈接通道,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治理結構和組織體系,形成滿足科技和產業領跑發展需求的創新治理體系。

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策源地

突出「四個面向」,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東湖科學城,推進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戰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佈局,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鼓勵未知領域的原始創新和破壁性探索,推動科教深入融匯、產教深度融合,做強科技創新策源引擎。

(一)建設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

構建高水平實驗室體系。創建光電子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大力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形成一批光電子信息領域標誌性成果。支持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動光電子信息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支持九峰山實驗室、江城實驗室、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等平台聚焦化合物半導體、新型存儲器、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打造世界一流科研實驗基地,爭創國家實驗室在鄂重要基地。

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推進形成「建成投用一批、推進建設一批、預研預製一批」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格局。推動精密重力測量設施運行,加快建設高端生物醫學成像、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深部岩土工程擾動模擬、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優化提升等設施,推進武漢先進光源研究中心、磁約束氘氘聚變中子源等設施預研預製,為光電材料、微電子、腦科學等領域基礎研究、前沿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平台條件。加快建設光谷科學島,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中佈局。

建設高能級產業創新平台。加快推進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智能設計與數控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產業創新平台建設,推動氫能製造業創新中心、長江新型顯示產業創新中心等創建國家級平台。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開展重大動植物疾病防治、關鍵農機裝備等關鍵技術產學研用協同攻關,推進種源自主可控。推進微機電系統(MEMS)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化合物半導體創新中心等服務平台建設,提升國家光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省光電測試技術服務中心等平台服務功能。引導創新平台面向產業鏈開放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

(二)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接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爭取設立國家級光電子信息科技創新專項。深入實施「尖刀」技術攻關工程,深入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光谷方案」。創新「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院所、產業基金、公共平台、行業協會等資源協同攻關。聚焦高端芯片、關鍵設備、基礎原材料、基礎軟件等領域,突破存儲芯片、超高速光收發模塊專用芯片、功率半導體芯片、傳感芯片、光纖傳感網絡用特種光芯片與器件、OLED有機發光材料、超快激光器種子源、工業基礎軟件等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

支持前沿引領技術創新。鼓勵高校院所、領軍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依託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創新平台開展戰略性前沿技術創新。聚焦新一代通信、高端裝備、生物科技、智能科技等前沿領域,加強6G、量子通信、超高速光傳輸、化合物半導體、微機電系統(MEMS)、三維異質異構集成、憶阻器、量子點OLED、激光跨尺度極端製造、三維多軸裝備集成、3D生物打印、醫療人工智能、人機交互及人機共駕、複雜環境感知等技術攻關,形成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

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為指引,組織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開展跨學科顛覆性技術研究。支持可見光通信、碳基集成電路、腦機接口、萬物智能互聯等下一代信息技術研發;支持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基因編輯、乾細胞與再生醫學、單細胞多組學、合成生物科技、組織工程治療、造血乾細胞移植等生命科學技術研究;支持氫能、新型儲能等未來能源技術,以及新一代半導體材料、超導材料等未來材料技術研究。

鼓勵未知領域創新探索。堅持有限聚焦、自由探索,緊密跟蹤全球在物質、空間、地球等領域科學研究新動態,鼓勵開展「原創性、交叉性、顛覆性」無疆界創新,搶抓新物質、新特徵、新屬性帶來的重大關鍵技術突破、交叉融合創新、顛覆性創新機會。

(三)強化科教深度融合協同創新。

支持高水平科教融合。在東湖科學城建設國際科教融合集聚區,全方位加強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合作,在物質、信息、生命、材料等科學領域組建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高標準規劃建設國際一流東湖高等研究院。支持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地下空間工程科學創新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學院以及雲湖智慧平台、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抗病毒疫苗藥物研發中心等建設,推動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半導體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等在東湖高新區佈局建設前沿交叉研究平台。

促進高效率協同創新。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鼓勵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院所聯合領軍企業佈局建設高水平協同創新中心,強化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高校院所圍繞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產業鏈核心環節開展有組織的科學研究,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准對接,推動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轉化為先進生產力。加快建設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提升光電、智能裝備、導航、量子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技術研究院關鍵技術創新能力,建設一批機制體制靈活、市場適應能力強的新型研發機構。按照「股權投資+項目支持」方式,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項目開展延展性研究和轉化應用。到2025年,建設40家高端新型研發機構。

打造未來產業科技園。支持高校院所聯合科技領軍企業,採取「學科+產業」的模式建設未來產業科技園。加快建設華中科技大學光電與醫療裝備未來產業科技園,與武漢大學協同創建地球空間信息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在高端醫療裝備、智能化製造、光電材料與芯片、地球空間信息等領域打造集成轉化中心,加速成果轉化和應用場景建設,培育一批未來產業領域初創企業。做強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科技人才培養等核心功能,提升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水平。

(四)加大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力度。

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並重組等方式增強全球資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打造掌握國際話語權的科技領軍企業。支持「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強化行業技術引領,增強產業關鍵環節控制力,發展成為全球細分行業領軍企業。支持領軍企業組建高能級產學研創新體系化平台,共建任務型聯合體承擔國家科技專項等重大任務,開展底層技術、關鍵材料、核心部件等研發攻關。支持領軍企業建立垂直整合一體化業務模式,通過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實現技術進步,增強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鼓勵領軍企業開展國際專利佈局和國際標準創制,打造一批享譽全球的知名品牌。到2025年,培育百億級以上科技領軍企業20家,新增省級以上產業創新聯合體5個。

三、聚焦光電子信息核心,打造世界級新興產業引領地

聚焦國家戰略、前沿方向和市場需求,突出產業生態和賽道思維,聚焦「光」領域,鞏固和發揮光通信、激光等光電子核心領域領先優勢,以芯片為重點突破口,以點帶面完善細分產業鏈條、形成產業板塊,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穩定性和競爭力,前瞻謀劃、加快佈局硅光一體化、光電一體化等前沿領域和未來產業新賽道,鼓勵探索未知性、突破性的領域和方向,打造全球一流、充分掌握國際話語權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鏈條,形成優勢突出、內生迭代的世界級產業集群矩陣。

(一)勇攀高峰,推動光電子信息核心領域率先突破。

緊跟全球光電子產業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東湖高新區技術領先優勢,保持戰略定力,以芯片為核心,重點發力存儲器芯片、三維集成、化合物半導體、硅光芯片等領域,加強產業關鍵核心環節重大技術突破與原始創新,推動優勢領域率先突圍。

存儲器芯片、三維集成、化合物半導體和硅光芯片。以國家存儲器基地為重點發展存儲器芯片,加速關鍵設備、基礎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國產替代進程,逐步建立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促進國內半導體製造水平整體提升,加快建設「世界存儲之都」;以三維集成為基礎佈局車規級芯片、傳感芯片等領域,突破先進制程,構築三維集成全球製造高地;加快佈局氧化鎵、碳化硅等新一代半導體,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發展,打造全球化合物半導體創新中心;發揮硅基半導體和光電子核心優勢,超前佈局硅光芯片,搶佔硅光一體化、光電一體化等新賽道,打造國際領先的硅光芯片創新平台。

光纖光纜、光芯片、光模塊和光器件。強化光纖光纜領跑位勢,進一步穩固預製棒、光纖、光纜全球第一地位,搶佔超大帶寬、超低時延光纖光纜及海光纜、特種光纜等熱點應用光纖光纜產品技術制高點。以打造國際一流的高端光芯片研發生產基地為核心,攻關相干光模塊及高速集成光器件,加快核心元器件國產化替代,大力發展創新性強、量大面廣的光器件產品。

新型顯示面板。以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器械、元宇宙等新興應用領域需求為牽引,著力做強中小尺寸面板技術和規模優勢,保持LTPS面板、柔性OLED面板等出貨量穩居全球前列,加快佈局代表產業前沿的顯示新技術和新產品,打造全國新型顯示器件先進製造高地。

激光器和激光加工裝備。立足前沿和市場需求,保持高性能激光器技術國際先進性,力爭2025年光纖激光器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15%,拓展激光器產品類型,加快建設全球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工業激光器產業高地。鞏固激光加工設備發展優勢,大力發展中高端激光設備及系統。

(二)構築板塊,打造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鏈條。

發揮光電子信息核心領域引領帶動作用,加快培育和完善集成電路、光通信、新型顯示、激光、光電傳感、智能終端、軟件及信息服務、數字健康、智能網聯汽車、數字建造等細分產業鏈條,形成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話語權的產業板塊,塑造更多發展優勢,匯聚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鏈。

集成電路板塊。以存儲器芯片、三維集成、化合物半導體和硅光芯片為引領,重點發力中游製造環節,加快突破超高層三維閃存工藝、絕緣體上硅(SOI)芯片製造工藝、晶粒(Chiplet)集成技術、存算一體芯片等關鍵技術;補齊上游芯片設計、基礎材料、設備等關鍵配套短板,推動芯片設計工具(EDA)和知識產權(IP)核開發企業、芯片設計企業、芯片製造企業等上下游企業建立協同攻關機制,加大力度支持國產關鍵裝備與材料的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國產替代進程;突破下游先進封裝及測試技術,提升封裝測試本土化率,打造以芯片製造為引領,設計、封裝測試為支撐,設備、材料為配套的完整、安全、強韌集成電路產業。

光通信板塊。依託上游光纖光纜和中游光芯片、光模塊、光器件發展基礎,持續鞏固光通信產業全球領先優勢,面向更高速率、更大容量、更長距離光傳送和更大規模光接入需求,提升下游光通信系統發展能級,形成基於自主核心技術和設備的一體化解決設計和實施能力,打造國際領先的光通信系統設備創新與生產基地,建成世界一流的光通信產業高地。

新型顯示板塊。以全國領先的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研發製造為牽引,加強對上游關鍵材料、核心設備、關鍵零部件的聯動研發攻關,支持高性能OLED傳輸/發光材料、氧化物TFT材料、量子點發光材料等關鍵材料,以及面板前段檢測、量測、激光修復、激光退火等設備的驗證突破,推動前沿性顯示技術前瞻性研究和產品試產,拓展下游應用新市場、新應用、新領域,打造全國新型顯示應用驅動示範區。

激光板塊。發揮高性能激光器、高端激光加工裝備技術優勢,突破激光複雜構件製造、極端製造等高端工藝,重點拓展激光在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下游領域的應用場景,打造全球頂尖的激光產品及服務創新基地,力爭激光產業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方陣。

光電傳感板塊。搶抓市場需求升級機遇,加快開發麵向智能網聯汽車、消費電子、生命健康領域的智能光電傳感器產品,支持光學測量、光學成像、遙感等技術研發和應用,突破一批傳感器芯片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以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及智能微系統為核心的傳感技術優勢,打造引領全國、走向世界的光電傳感產業創新基地。

智能終端板塊。面向消費市場,拓展智能終端產品形態和應用服務,以顯示器、攝像頭、光學模組等高附加值組件為基礎,鼓勵整機企業與芯片、器件、軟件企業協作,壯大柔性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交互終端等新興消費智能終端領域,佈局高性能服務器等全系列信創終端產品;面向行業市場,加強超精密光電測量儀器等國產光電科學儀器開發,攻關可調諧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技術等環境光學監測技術,發展激光揚塵監測儀、光譜儀、空氣質量檢測儀等環境監測儀器,加強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新應用,建設一批數字車間、智能工廠,帶動通用、專用智能製造裝備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級,打造全球知名的智能終端產業基地。

軟件及信息服務板塊。發揮中國軟件特色名城優勢,積極完善自主研發基礎軟件體系,重點發展高可信服務器操作系統、安全桌面操作系統、大型通用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基礎軟件產品及解決方案;夯實工業軟件競爭優勢,支持自主工業軟件、工業嵌入式軟件及各類工業集成平台研發和應用,佈局發展智能化軟件、研發嵌入式操作系統及相關應用軟件;加快發展邊界防護、移動安全、雲安全、識別驗證等新興網絡安全產品;依託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武漢頂級節點,鼓勵龍頭企業整合產業鏈建設二級節點,支持工業互聯網平台運營模式創新,鼓勵平台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設備監控與遠程維護、生產監控分析等微服務及輕量應用,打造世界領先的軟件名園。

數字健康板塊。大力發展醫學影像設備、先進治療設備、生命支持設備等高端診療設備,圍繞快速精准檢測、病理智能診斷等難點問題,開發新型分子診斷、高通量基因測序儀器及試劑、醫用多模態流式細胞儀和質譜儀等,加快發展遠程診療、遠程手術、遠程監護、移動醫護等數字醫療技術和設備;整合人類遺傳資源、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生命體徵等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加強公共衛生、輔助診療、藥物開發、生物安全等領域應用;加快生物產品流通信息化、智能化及全生命週期可追溯體系建設,發展藥品、醫療器械、農產品等智能化流通;積極發展人工智能輔助生物育種,推動物聯網、大數據、雲服務等技術在農業中的集成應用,打造全球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網絡重要樞紐。

智能網聯汽車板塊。緊抓汽車成為新型移動智能終端機遇,以「光車聯動」發展思路,加快引進國內外知名智能網聯汽車和全場景智慧互聯解決方案企業,突破發展基於車用無線通信技術(5G+V2X)的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激光攝像頭、高精度地圖等感知系統,加速推出L4級及以上自動駕駛系統,開發車載智能信息服務系統、交通智能感知系統等「人-車-路-雲」協同技術產品,打造「感-芯-軟-圖-艙」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

數字建造板塊。突破發展數字建造系統軟件,強化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性軟件與數據平台、集成建造平台。延伸發展面向協同設計、智慧工地、智慧運維、智能審查等典型場景的數字化應用解決方案。

(三)前瞻佈局,培育未來產業新賽道。

發揮優勢產業基礎和創新資源優勢,現階段重點佈局6G通信、腦科學、元宇宙、區塊鏈、量子科技、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源指令集架構(RISC-V)等領域和方向,鼓勵未知領域新產業新業態的探索和發展,大力支持企業家、科學家、投資者等多元主體開展未來技術研發和創業,打造特色鮮明、引領發展的未來產業先導示範區。

6G通信。突破基於Polar編碼機制的下一代信道編碼及調制技術,集中攻克動態組網、信令路由、全服務化調用等關鍵技術,拓展可信數據服務、全局AI、安全感知等智能化服務。突破太赫茲頻段通信技術瓶頸,攻克高性能多功能太赫茲收發機芯片、無源器件及基片集成波導,構建高頻、低損耗、寬帶互連技術。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參與空天地海一體化信息網絡建設及未來6G國際標準制定。

腦科學。聚力攻關高分辨率大腦結構解析、大範圍和深穿透度在體高分辨光學成像等腦成像前沿技術,加快繪制全腦神經圖譜。突破神經信號編碼與解碼、類腦多模態感知與信息處理等核心技術,發展下一代人機交互、神經假體與模擬、類腦計算等類腦產品和服務。

元宇宙。聚焦沈浸式連接交互前沿方向,加快發展位置感知、人機互動、感官觸達、環境支持等技術,推動VR/AR/MR/XR等技術集成升級,面向工業生產、虛擬社交、沈浸式娛樂等領域開發差異化終端產品。

區塊鏈。突破共識機制、智能合約、跨鏈協議等區塊鏈底層技術,發展區塊鏈通用應用及技術拓展服務。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防偽溯源、數據共享、供應鏈管理等場景創新應用,打造一批技術先進、帶動效應強的區塊鏈應用產品。

量子科技。建設國際一流的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導航應用技術系統,突破量子探測、量子激光器、量子雷達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量子通信基礎應用網絡、量子通信裝備、量子計算機及其衍生產品研制和產業化。探索開展基於相干光場的光量子存儲技術研究。

新一代人工智能。強化算法、算力、數據三大要素支撐,推動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擴容升級,搭建AI開源算法平台和AI產業賦能中心,大力發展分布式雲及雲計算解決方案,推動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徵識別、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決策控制等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應用。支持雲端人工智能、多模態人機交互、創造性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發展。

RISC-V。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網聯汽車、元宇宙等應用場景需求,推進基於RISC-V的處理器內核IP開發及商業化,佈局基於RISC-V的芯片、開源處理器基礎組件、開源處理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支持RISC-V通用工具軟件、核心基礎軟件、跨層優化框架等開發,鼓勵開源社區建設,協同構建自主可控、開放共建的集成電路產業新生態。

不局限於現有和已知領域,密切關注產業發展更新迭代和未來經濟社會形態演變,健全完善適應未來產業技術更迭和產業變革要求的制度環境,積極創造適合未來新領域新產業孕育發展的土壤,讓更多未來創新種子孕育發芽。

四、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打造世界級活力生態涵育地

加快培育壯大高科技、高成長型中小企業群體,搶抓創建國家級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契機,匯聚全球頂尖人才,加速金融賦能科技和產業發展,實施更高水平開放創新,推動更深層次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宜居宜業宜創的生態科技新城,營造具有光谷特色的創新創業生態,涵育面向未來的世界級創新、人才、企業和產業。

(一)壯大創新型中小企業群體。

培育高能級創業企業。實施初創企業「春苗」行動,大力支持硬科技創業,面向全球挖掘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基礎軟件、創新藥等領域前沿科技創新項目,重點支持原創性、交叉性、顛覆性的高能級創業。強化孵化加速服務,聚焦高精尖細分領域打造專業化水平突出、產業集聚帶動作用顯著的引領類標桿孵化器,開展高水平的創業輔導、早期投資、資源對接等專業化服務,提升國際資源鏈接能力。

助力高成長企業發展。實施高成長企業「助跑」行動,加強瞪羚、潛在獨角獸、獨角獸企業挖掘、培育和引進。深入實施「光谷瞪羚企業培育計劃」,提升「光谷瞪羚塬」服務功能,以新賽道培育為牽引,多維賦能企業挖掘、成長和品牌打造。加強國內外頭部投資機構對接合作,培育一批光電子信息領域高估值潛在獨角獸、獨角獸企業。主動跟蹤國內外瞪羚、獨角獸企業發展動態,吸引相關企業在光谷設立總部或「第二總部」。到2025年,累計培育瞪羚企業1600家、獨角獸企業10家。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成林」行動,著力培育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的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加大投入,建設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開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加快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企業專注於細分市場技術創新、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提升,打造一批在細分領域具有領先市場地位和技術實力的「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鼓勵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企業與創新平台之間建立長期深入創新聯動機制,在人才互補、成果產業化等方面打通「最後一公里」,面向行業領先、國產替代的實際需求,打造全球領先的創新產品。到2025年,集聚高新技術企業10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20家以上。

加快推動新經濟場景建設。建立光穀場景創新促進中心,完善多元主體合作的場景創新機制。圍繞「數字光谷」「光車聯動」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標桿場景,推進「5G+千兆網絡」在工業、交通、教育、醫療、信息消費、文旅等重點行業深化創新應用,率先建成全球全光城市樣板區。加快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示範道路,支持多等級自動駕駛全場景落地。支持「硬科技」企業、高校院所、場景促進機構等共同探索用於前沿技術開發的應用場景,鼓勵龍頭企業開放場景應用機會。舉辦光谷新經濟場景大會,拓展場景創新合作對接渠道。

(二)打造全球頂尖人才集聚地。

超常規引進全球頂尖科學家。面向物質科學、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腦科學、基因科學等科技前沿領域,探索建立與世界接軌的柔性引才新機制,大力引進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科學獎項獲得者,加快集聚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及海外發達國家(地區)院士。聯合高校院所挖掘培養一批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一線,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的戰略科學家梯隊。

吸引匯聚高層次創新人才。實施光谷企業家培育工程,重點引進培育有洞見力、創新力、執行力的戰略企業家人才。靈活運用平台引才、項目引才、以才引才等手段,面向人工智能、新型空天技術、量子科技、腦科學及生物組學等未來產業,精准引進一批能夠引領產業變革、搶佔產業創新制高點的關鍵性創新人才。支持國內外大企業背景創業者、掌握高壁壘創新技術的高知創業者或退休人才、深受頭部投資機構追捧的連續創業者等高層次人才到東湖高新區創新創業。打造青年科學家後備軍,加強博士後人才培養,加快發現育成一批具有創新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到2025年,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5000名。

深化校地人才聯合培養。高水平建設華中科技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深入推進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舉辦全球光電子信息卓越工程師大賽,培養一批扎根光谷、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和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支持高校院所建設高水平特色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推進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採取校企合作、產教交替模式,加緊培養產業緊缺人才,推進跨學科、跨專業的復合創新人才培養。到2025年,培育卓越工程師2000名。

加快集聚高端服務人才。圍繞科技和產業發展服務需求,引進集聚一批能鏈接市場資源的頭部投資人、能把握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科技咨詢人才、具有科學研究背景的復合型技術經紀人、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涉外法律人才、通曉國際規則且精通前沿科技知識的知識產權人才、具備跨國經營能力的人力資源人才等創新服務人才。

優化高層次人才發展環境。定期發佈「光谷招賢令」,深入實施人才「註冊制」「積分制」,優化人才評定、評價和激勵機制。支持國家實驗室、湖北實驗室深入探索人才舉薦制,在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勵等方面先行先試。暢通人才跨體制流動渠道,加大「科技副總」選派力度、「產業教授」培養力度。完善有利於科技創新的人才評價機制,給予「專才」「怪才」競爭機會。發揮光谷人才集團作用,完善人才環球獵聘、安居工程、園區運營等「引育留服」的全過程服務。打造光谷國際客廳,建成集全球創新資源匯聚、國際創新人才交流合作、多元文化交融體驗、國際人才政務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服務平台。完善移民事務服務中心功能,打造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務平台。

(三)強化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

大力集聚金融服務機構。加快建設光谷科創金融城,引導銀行、證券、保險等機構集聚。加快培育法人持牌金融機構,支持設立專注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的科技銀行、保險公司。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在東湖高新區設立總部直屬科創金融專營機構。做大做強本地金融控股集團。支持各金融機構在東湖高新區設立理財子公司。打造中部地區風投創投中心,加大政府引導基金投入,引進集聚一批全國知名創投機構,培育一批全國知名本土創投機構。到2025年,私募基金及基金管理人達到1000家。

深入探索科創金融服務新模式。打好「財政政策+金融工具」組合拳,深化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中小企業債權融資風險補償、應急轉貸引導基金等模式創新。深入開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內投資(QFLP)試點。建設光谷金融數據專區,深化「政策沙盒+光谷金融大腦」建設模式,聯合金融機構及核心企業構建產業數字金融應用場景。完善政府、銀行、保險、擔保等多位一體的科技融資支持體系,打造科創金融協同發展新模式。

提升資本市場運用水平。深入實施上市「金種子」培育工程,壯大上市企業後備庫,聯合各部門、金融機構、交易所等各方力量夯實上市服務團隊,為企業上市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服務。搶抓資本市場改革紅利,緊密圍繞後備企業上市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問題,推動企業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創新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加強與上交所聯動,探索建立科創板上市「綠色通道」機制,為上市後備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提供有力支撐。到2025年,力爭上市企業達到100家。

高質量建設東湖科技保險示範區。做強東湖科技保險發展促進中心,鼓勵保險機構研發符合科創企業特點的專項保險產品。大力發展貸款保證保險、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產品研發責任保險、知識產權保險和出口信用保證保險產品。加強與保險總部機構戰略合作,引導保險資金投向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

(四)構建多層次開放合作網絡。

深入推進國際開放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大力引進全球知名企業和機構到東湖高新區設立研發中心,鼓勵本土企業、高校院所在全球創新樞紐設立離岸創新中心。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鼓勵高水平實驗室、科技領軍企業發起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推動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為解決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提供「光谷方案」。加強與駐外使領館、外國商協會、國際科技園等合作,打造世界知名的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立面向全球的高層次人脈網絡。爭取國際科技組織在武漢設立分部,擴大與海外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的廣泛合作。提升龍頭企業整合利用全球資源能力,帶領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抱團出海」,開拓國際市場。舉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東湖科學論壇,打造世界級「光博會」名片,辦好「生博會」等國際展會,完善進出口企業服務聯盟,搭建多層次產業國際交流平台。到2025年,海外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1500件,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達到15%。

加強與全國創新和產業高地合作。推進與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合作,加強與長春、西安等地在光電子信息等關鍵領域的創新合作,支撐形成我國承東啓西、雙向互濟的創新開放格局。加快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平台建設,搭建科技創新供應鏈平台,打造深圳等先進地區創新生態「帶土移植」的湖北模式。推動中部地區產業創新共同體建設,推動科技服務一體化、創新券通兌通用、科技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科技人才自由流動等政策協同。發揮長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作用,推動園區間交流合作、資源共享,促進長江經濟帶協同創新發展。

強化武漢都市圈輻射帶動作用。高標準推動武漢新城光谷區域規劃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主體,加快建設武漢新城築芯創研空間、光電子信息產業創新空間等十大重點項目,推進建設武漢新城跨組團聯繫通道,打造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重要節點。加強光谷、車谷、網谷聯動發展,推動光電子信息、汽車、航空航天等產業協同創新。強化產業集群跨區共建、科技成果跨區轉化、資源要素跨區流動,與鄂州、黃石、黃岡等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周邊區域聯合建設一批「雙向飛地」,打造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1小時配套圈,形成「創新策源在新城、孵化轉化在大走廊、價值溢出在圈層」發展格局。發揮武漢都市圈人才發展聯盟作用,推動建立人才一體化互動融通機制。

(五)打造體制機制創新樣板。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市場與需求導向的重大科技計劃攻關機制,支持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等跨界聯合創新。實行「揭榜掛帥」「賽馬制」「委託制」等新型科研項目組織機制。面向基礎研究類和人才類科研項目,探索實行項目經費使用「負面清單+包幹制」改革,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探索建立重大原創性、顛覆性、交叉學科創新項目的非常規評審機制和支持機制。完善重大創新平台建設經費保障機制、運行管理機制、開放共享機制和考核評估機制。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長期使用權改革,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免責機制。

深化管理體制創新。建立健全高效管理體制,支持東湖高新區在核定的機構和人員(員額)編制總數內自主設置內設機構,自主決定員額管理人員選用、調配、管理、任免和獎懲。根據發展實際創新選人用人機制、人才交流機制,加大對熟悉經濟、善抓創新黨政領導幹部的培養選拔力度,鍛造一支懂產業、懂市場、懂項目的專業化幹部隊伍,構建有利於吸引留住人才的薪酬激勵機制。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對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深入探索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推進電信、互聯網、金融、科技服務、大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服務功能由口岸通關向口岸物流、貿易服務等全鏈條拓展。大力發展與國際接軌的民商事仲裁、會計、審計、管理咨詢等商務服務業,支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強化數字政府建設,實施「數據跑全程」行動,優化「一網通辦」「一事聯辦」「一窗通辦」「跨市通辦」。對新業態新模式推行「沙盒監管」和觸發式監管,營造包容試錯的制度空間。

(六)營造宜居宜業宜創環境。

建設綠色生態園區。突出山水城的有機融合,統籌治山、理水、營城,塑造公園城市特色風貌,打造宜居濕地城市樣板。嚴守流域安全底線,堅持系統思維,深入推進河湖長制。加快建設光谷中央生態大走廊,深入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建設模式。加強「雙碳」園區建設,提高綠色能源使用比例,大力發展綠色建築,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動碳中和綠色技術應用推廣。

塑造高品質宜居環境。完善多層次安居保障體系,建設高舒適度科學家社區、高品質國際社區、集中式青年人才社區和各類人才公寓,推進科研、商務、居住、生活等空間融合和多功能耦合,推進更具吸引力的大學畢業生安居舉措。加快構建公平普惠高效優質教育體系,引進建設一批高水平國際學校,打造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強化與國際接軌的醫療健康服務供給,暢通高層次人才及其家屬就醫「綠色通道」。加強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領域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名師名校長、醫療領域「一把刀」、文化領域「一支筆」。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培育光谷特色創新文化。厚植「敢於冒險、鼓勵創新、崇尚成功、寬容失敗」的光谷文化基因,唱響「光谷青桐匯」「3551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等品牌活動,營造全民崇尚創新創業、全民支持創新創業、全民參與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增強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自信,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加快建設光谷文化中心、光谷城市書房、光谷音樂廳等文化設施,彰顯光谷文化魅力。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矩陣作用,推介光谷品牌,講好光谷故事,提升社會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

五、實施十大關鍵舉措,推動「世界光谷」建設全面起勢

未來三到八年,堅持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一體化推進,加快實施十大關鍵舉措,力爭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世界光谷」建設全面起勢、加力提速。

(一)創建光電子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

對標國家實驗室建設要求,支持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光谷實驗室牽頭,發揮在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及光電子產業相關優勢創新資源,打造光電子技術研發和產業孵化的核心平台,創建光電子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到2025年,力爭獲批光電子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到2030年,依託光電子信息國家實驗室誕生一批前沿和顛覆性原創技術成果。

(二)實施頂尖科學家引進培養工程。

採取全球邀約、一人一策、量身定制科學家實驗室等方式,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快速決策機制,以全球視野超常規引進頂尖科學家。鼓勵高校實施全職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引進國內外頂尖創新人才。堅持引育並舉,加大對有志趣、有天賦、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培養扶持力度,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人才。到2025年,引進培養全球頂尖科學家90名。到2030年,成為全球頂尖科技人才聚集地。

(三)實施「尖刀」技術攻關工程。

聚焦存儲器、車規級芯片、三維集成技術、EDA、激光跨尺度極端製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領域,支持企業、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聯合開展底層技術、基礎材料、關鍵設備、核心部件等技術創新,力爭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取得一批「從0到1」的原創成果。到2025年,推動100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到2030年,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和競爭力大幅提升。

(四)培育千億級科技領軍企業。

支持光通信、集成電路等領域龍頭企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產品體系,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品品牌;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兼並重組、技術並購、資本運作、戰略合作等方式,進行產業鏈橫向、縱向資源整合,提升產業創新力和供應鏈穩定性,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打造掌握國際話語權的世界一流領軍企業。到2025年,力爭培育1家千億級科技領軍企業。到2030年,培育2家千億級科技領軍企業。

(五)建設世界一流光谷科學島。

聚焦基礎研究、前沿創新、轉移轉化三大創新功能,圍繞物質、信息、生命、材料、地球與環境等領域,佈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與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營造智慧、宜居、開放的創新環境,打造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創新中心的核心創新源。到2025年,光谷科學島基礎設施全面建成,一批創新平台投入使用。到2030年,光谷科學島全面建成,成為國際一流的創新集聚區。

(六)搭建國際領先的硅光芯片創新平台。

支持武漢新芯、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九峰山實驗室、江城實驗室等單位建設國內首個12英吋商用硅光芯片創新平台,構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硅光芯片供應能力並實現硅光產品上量生產,同步加快硅基化合物異質集成能力應用,建立該領域世界領先的技術體系。2024年底前完成硅光工藝平台通線和工藝設計套件(PDK)開發。到2025年,完成12英吋基礎硅光流片工藝開發,形成國際領先的硅光晶圓代工和生產製造能力。到2030年,打造12英吋硅基光電融合工藝線,建成全球前三的硅光芯片特色工藝線,器件性能達到國際領先,形成廣泛的光電子芯片加工能力。

(七)打造全球化合物半導體創新中心。

支持九峰山實驗室等創新平台聚焦化合物半導體建立完全國產化的材料、設備、工藝應用平台,加快建設九峰山科技園,形成化合物半導體全產業生態,構築世界領先的化合物半導體創新中心。到2025年,實現4條化合物半導體試驗線完全國產替代,完成基礎領域研究、新材料、新工藝的集成驗證,「生長」出從光芯片、光模塊到光器件的產業鏈條。到2030年,建成化合物半導體領域面向全球開放共享的集成創新研究中心,覆蓋基礎技術前沿研究、產業鏈集成驗證、產業孵化等環節,引領全球化合物半導體技術進步。

(八)舉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東湖科學論壇。

圍繞前沿科學和熱點議題,搭建深化交流、互惠合作的國家級平台,廣泛邀請全球頂尖科學家、領軍企業家、新銳創業者等共同參與,高規格舉辦論壇會議、展覽展示、技術交易、成果發佈、前沿大賽等主題活動,打造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國際交往窗口。到2025年,將東湖科學論壇打造成為國家級創新論壇。到2030年,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水平、前沿性的創新論壇。

(九)打造承載國際產業交流合作功能的「光博會」。

高標準、高規格、高質量舉辦「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暨論壇(簡稱「光博會」),聚焦全球光電子信息產業前沿技術、產品和最新應用場景,持續增強資源鏈接、整合、配置能力,打造我國光電子信息領域對內對外交流合作的主平台,成為國際光電子信息產業開放、合作、交流的窗口和舞台,引領國際光電子信息技術和產業方向,助力「中國光谷」彰顯世界影響力。到2025年,將「光博會」打造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光電子信息開放平台。到2030年,「光博會」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彰顯,成為「世界光谷」的閃亮名片。

(十)推進一套體制機制改革措施。

聚焦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開展新一輪科技先行先試改革。以光電子信息領域為突破口,圍繞科研平台建設、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科創金融賦能、產業集群治理等方面開展深層次改革和制度創新。到2025年,取得若干重要的創新改革成果,為全國提供示範經驗。到2030年,推動一批體制機制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六、加強統籌保障,匯聚「世界光谷」建設強大合力

(一)堅持高位推進,建立共建工作機制。

建立部省共建工作機制,加強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國家部委對接,上下聯動加強總體設計和改革先行先試,推動專項資金、政策支持和重大項目佈局,爭取以科技部、中國科協和湖北省名義在光谷定期召開「世界光電智能大會」。成立由湖北省主要領導任組長、武漢市主要領導任副組長,省市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世界光谷」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協調推進會,加強重大戰略事項系統推進,推動解決堵點難點困難問題。制定「世界光谷」建設任務清單、項目清單、責任清單,納入相關單位年度目標績效綜合考評,加強督查考核、效果評估。

(二)加強政策支持,完善「世界光谷」建設法律法規體系。

研究出台「世界光谷」建設專項支持政策,加強先行先試,加大對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支持力度,圍繞重大創新平台建設、人才引進培養、關鍵技術攻關、科技領軍企業培育、科創金融服務、開放合作等方面出台突破性、超常規舉措。加強各級政策集成應用,形成政策合力。完善各類創新政策跟蹤評估及動態調整機制,定期對政策實施情況進行監測評估,根據政策執行效果及時進行修正和完善。推動出台科技創新中心、數字經濟發展等相關地方性法規,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三)加大資金投入,打造千億級產業投資基金群。

加大東湖科學城建設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加強新增債券、再融資債券支持。引導社會資本與財政資金聯合支持重大前沿科研項目,鼓勵非政府引導基金出資的社會私募基金投資光谷科技創新項目。按照「一集群一基金」思路,以市場化方式,組建總規模達千億級的產業基金群。發揮省集成電路基金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協同功能,支持企業對接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進行股權融資。加大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省科技創新專項等資金支持力度。

(四)強化土地供給,優化用地規劃和空間指引。

加強土地空間規劃統籌和土地資源要素保障,將東湖高新區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林地佔用指標、耕地佔補平衡指標納入省級統籌保障,優化調整東湖科學城基本農田佈局。加快推進集成電路、激光、新型顯示、數字經濟、生物創新藥等產業基地建設,強化土地資源供給與科學配置,優先保障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重大創新平台等用地需求。加強先進製造業空間設計技術指引。推進標準地、新型工業用地(M0)供應,確保重大產業項目即引即落。

(五)創新集群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發展機制。

成立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科教委員會、企業聯合會,共同參與發展方向研判、產業政策制訂、重大項目評估等。加強光谷智庫建設,培育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戰略咨詢服務機構。深入探索集群數字化治理,搭建「光谷產業大腦」,強化產業動態監測、精准招商、企業培育、政策服務等大數據支撐。鼓勵公眾參與「世界光谷」建設,積極建言獻策,共享發展成果。